天华学院“智慧之光”系列学术讲座开篇:上海师范大学王小音教授主讲“中外艺术家的时空观”

发布时间:2015-10-15浏览次数:8

 2015年10月14日下午,天华学院“智慧之光”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在晖华楼报告厅和小剧场正式开讲。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小音教授,为现场4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中外艺术家的时空观——从<韩熙载夜宴图>说起》的学术讲座。

王小音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中学美术教材副主编以及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教育部特邀教育专家。她参与编著了美术类教材十余种,撰写美术史、美术教育及美术设计类专业文章、专著二十余种,在美术杂志名家访谈等栏目发表文章四十余篇。王小音教授常年致力于各类青少年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多次参加上海“双年展”,曾获上海英国总领事馆表彰以及上海双年展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者奖”。此外,王小音教授还被多所国外知名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以弘扬中国艺术文化,促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为己任。

  

点击查看原图

  

本次讲座,通过对中西方艺术家经典作品的赏析,让在场观众了解不同的空间绘画表现手法。五代南唐时期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堪称中国画史上的名作。王小音教授以《韩熙载夜宴图》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方式。绘画者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将不同空间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卷。王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热烈地互动,让师生认识到绘画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精湛技巧。接着,王教授又以《富春山居图》为例,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她还特别强调了,这类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

  

点击查看原图

  《韩熙载夜宴图》

点击查看原图

《富春山居图》  

    在分析西方艺术家的空间艺术表现手法上,王教授以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和爱德华·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两幅画为例,介绍了绘画者如何运用镜子的反射原理,表现出现实与镜子中折射出的两种空间关系

  

 

点击查看原图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整场讲座通过对比中西方艺术家在空间表现力方面的异同,让在场每一位听众形象地感受并学习到中西方艺术家在文化历史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本次学术报告活动的开展,浓厚了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提高了师生学术探究的主动性。

  

点击查看原图

  

本场讲座,艺术设计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引导同学们有秩序的进场和退场。学生会大学生宣传中心的同学们为本场讲座设计出精美的海报,另外还有高年级的同学负责拍摄工作。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本场讲座举办成功,师生反响热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