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协|“心”闻角第二十五期—你好,我的“搭子”

发布时间:2024-04-28浏览次数:10

艺术心协|“心”闻角第二十五期—你好,我的“搭子”         

什么是“搭子文化”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一种名为“搭子文化”的现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所谓“搭子文化”,指的是个体或群体通过某种共同兴趣、活动或目标而形成的临时性社交圈子,这种文化通常表现为线上社区或线下聚会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搭子文化”与人类的社交需求、归属感以及自我认同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你一定在身边见到,或亲身体验过这种情况:三两好友一起去上厕所——厕所搭子;大家经常一起出去吃饭———饭搭子。晚自习聚在一起聊八卦——八卦搭子。但他们同时往往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只要不是一起做指定的这件事,本来看似亲密无间的好友又没有那么熟悉了。

从心理学了解“搭子”文化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社交需求位于安全需求之上,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搭子文化”中,个体通过参与共同的兴趣小组或活动,满足了与他人交往、被接纳和尊重的心理需求。例如,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可能会加入一个旅游爱好者的微信群,与其他成员分享经验和信息,从而获得归属感和友谊。

此外,“搭子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些社群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例如,一个摄影师可以通过加入摄影俱乐部,与其他摄影爱好者交流技巧,甚至组织展览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不仅是技能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体现。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搭子文化”还涉及到群体动力学的原理。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形成共识和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群体一致性有时会导致正面效应,如群体支持和鼓励,有助于个体克服困难和挑战;但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如群体思维和从众行为,影响个体的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

“搭子文化”中的群体认同感还会强化个体的社会身份。社会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不仅包括个人身份,还包括其在各个社会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通过参与特定的“搭子”,个体可能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某个社群的一部分,这种归属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作用。

“搭子”文化的背后的影影响

“搭子文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个体过分依赖某个群体,可能会导致过度投入和依赖性,影响其独立性和个人发展。此外,如果群体内部存在负面的规范或价值观,可能会对个体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引发不良行为。

综上,“搭子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社交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大家在参与“搭子文化”时,一定要保持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噢~确保能够带来积极的心理健康效益!

文案编辑:韦圣涵

  排版编辑:黄莉慧

  负责编辑:顾嘉蔓(老师)顾羽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