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微辩讲堂|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大学生:正方: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各项专业能力且能够基本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类群体。反方: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但并未受过系统教学培训的一类群体。
短期支教:正方:短期支教则指的是为期以周、月为数的相对于长期支教的另一种灵活变动的支教形式。反方:为期少于一年的支教形式,这样的支教形式并不能够完全让教育资源合理化、利用率高。
辩题判准:教育效果:是否能够让受教育者对于支教内容有大致的吸收,后续是否能够保持支教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大学生自身:短期支教过程是否可以给大学生带来个人成长经历,是否能够养成社会责任感。社会资源:在短期支教过程中,社会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能否改变当地的教育水平。
正方论点及论据
论点一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当地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拓宽当地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论据大学生志愿者通常带来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些与学生们日常接触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们在接触到新的知识和信息时,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同时,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他们的到来为学生们提供了接触外界文化和知识的机会。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的交流,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论点二大学生短期支教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能够提升沟通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论据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与学生、教师以及当地居民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这种跨文化的沟通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大学生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和挑战,如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个体差异大、文化冲突等。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实践经历能够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并执行,从而提升自己的问题处理能力。论点三大学生短期支教对于社会而言,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论据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为城乡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大学生们通过与当地学生、教师和居民的互动,增进了对彼此生活、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有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支教活动,大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公益事业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们的行动也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
反方论点及论据
论点一从教育角度来看,大学生短期支教往往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论据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时间通常较短,往往只有几周或几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他们需要快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并准备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充分备课,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且大部分大学生并未受到过系统的培训,即使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也不能做到坐而论道,在调动课堂积极性方面会有所欠缺。论点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短期支教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论据大学生与支教所在地的居民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在不习惯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导文化冲突从而导致矛盾发生。此外,大学生与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教育观念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大学生可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当地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教学过程中的不和谐,甚至引发文化冲突和误解。论点三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短期支教也存在一些问题。论据由于短期支教的时间紧迫,很多大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他们可能没有对当地的文化、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了解,导致在实际支教过程中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和困难。由于短期支教的性质,大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当地学生和社区产生长期的影响。他们可能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临时的帮助和支持,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这种短期性的影响可能会让大学生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和认可。
辩题解析 | 黄佳怡
讲 解 人 | 黄佳怡
排版编辑 | 吴红雨
责任编辑 | 吴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