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赛悟辩 | 思明辩论队集体观赛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

发布时间:2025-07-15浏览次数:10

观赛悟辩 | 思明辩论队集体观赛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

7月12日晚,2025华语辩论世界杯总决赛在北京微博IN跨次元引力场举行。本届赛事以“登临极境 言生万象”为主题,吸引海内外24所名校队伍参与。经38场角逐,中国人民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突围晋级决赛。双方围绕“中华文化的‘韧性’更源于苦的淬炼/乐的智慧”展开辩论,聚焦文化传承核心议题。中华文化如奔涌江水,五千年间历经变革却绵延不绝,其韧性是民族立足世界的重要根基,亦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深思文化根脉的契机。艺术设计学院思明辩论协会组织全体辩手在线观看决赛,共同学习探讨这一文化命题。观看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辩题聚焦 “中华文化的‘韧性’更源于苦的淬炼 / 乐的智慧”,中国人民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交锋,让我对文化韧性有了深刻认知。若站在 “苦的淬炼” 持方视角,辩论中对历史苦难的挖掘令人触动。从古代战乱中文明的存续,到近代救亡图存里文化的坚守,苦难如熔炉,锻造出中华文化坚韧的品格。先辈们在苦难中砥砺前行,让文化基因里沉淀下不屈与顽强,这种经苦淬炼的韧性,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从学习实践角度看,辩论双方展现的逻辑推演、资料运用能力,为我提供了范例。如何提炼观点、构建论证体系,怎样用详实论据支撑立场,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辩论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更深的探究欲,让我明白文化韧性的讨论,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起点,未来我也想在实践中,继续探寻文化韧性的多元表达,让古老智慧照进现实 。

观看了本次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辩题 “中华文化的‘韧性’更源于苦的淬炼 / 乐的智慧” 引发我诸多思考,我认为苦的淬炼才是铸就中华文化韧性的关键。回顾历史,汉族历经无数苦难。五胡乱华、蒙古南征,外族入侵致使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三国争霸、五代十国,内部纷争让百姓深陷水火。秦末战乱人口锐减 70%,汉武帝征匈奴人口减少 50%,安史之乱唐朝人口近乎减半,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可即便如此,中华文化从未断绝。正是在这些苦难中,中华文化磨炼出坚韧的品性。儒家倡导的坚韧、隐忍与担当,道家的顺应自然、豁达超脱,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就像古代工匠锻造青铜器,承受着蜡模融化的压力,却保持手稳心定,这种直面苦难的勇气融入了文化血脉。从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探索,到文学在苦难中诞生与传承,无一不彰显着苦难对文化韧性的塑造。中华文化在苦的淬炼下,如浴火凤凰,一次次重生,铸就如今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决赛中,双方围绕中华文化的“韧性”更源于苦的淬炼还是乐的智慧展开激辩。正方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历史长河中,挖掘出无数因苦难而铸就韧性的事例。从古代抵御外敌入侵时的坚韧不拔,到近代面对列强压迫时的顽强抗争,一桩桩、一件件,阐述苦的淬炼如同烈火,锻造出中华文化坚韧的脊梁 ,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份在苦难中不屈的力量。反方则从中华文化中乐观豁达的处世哲学、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等方面,阐述乐的智慧才是韧性根源。比如古代文人即便仕途不顺,依然能从琴棋书画、山水田园中找到生活乐趣,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文化的传承,这种乐观心态支撑着中华文化在岁月变迁中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往,我对中华文化韧性的理解较为单一,这次观赛让我意识到,苦的淬炼与乐的智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生活中,我们面对困难挫折时,需要苦中坚守的毅力;在平凡日常里,也要有从生活细微处寻得乐趣、汲取力量的智慧。初看辩题,我认为中国文化的“韧性”是一个厚重的词,所以“苦的淬炼”在我看来是一个相匹配的厚重的词,金属百炼锻造成钢,是为“淬炼”,但看完整场比赛我有了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韧性”,是人的韧性,是民族的坚韧,是一个文明的持久生命力。首先这场辩论非常多的引经据典,把辩论氛围讨论得很醇厚,引人深思(大脑会宕机)。正方提出中华文化的“韧性”是在历史的不断反思中形成的,苦的淬炼是在苦难中改变,提升民族弹性,反方则提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延时满足的民族,人们用乐的智慧给自己创造回弹的希望从而产生韧性。韧性体现于陷入与回弹的瞬间,苦难的历练和乐观的态度在中华文化的“韧性”的形成中都必不可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韧性,而中华文化韧性的独一无二在哪,这种独一无二更多因为“苦的淬炼”还是“乐的智慧”的讨论是我非常非常想学习的,但是短暂的比赛不能够提到更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反方的结辩,在晦涩难懂的历史宏大叙事中,反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韧性是面对新的苦难时的冲劲,他和我们讲生活中中国人的习惯,下雨不是悲情而是“遇水则发”,打碎了碗我们讲“岁岁平安”,中国人的价值观在面对苦难时常常抱以乐观的态度,“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是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对于面对苦难时的不同表达。在这场辩论中我们看到了历史上很多的苦难,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坚韧去面对它、消解它,但是最后,在我们的未来,中华文化的韧性还会随着历史的改变而发展,但这些改变不一定是源于苦,也可以抱着一丝丝的希冀,用乐的智慧改变与化解,去面对新的困难。正方将“韧性”定义为抗打击、抗压、在逆境中存续并反弹的能力。他们强调苦难是客观存在的巨大压力测试,正是这种高压环境迫使文化发展出应对机制不断用历史苦难作为论据,试图证明“没有这些淬炼,韧性就无从谈起”。反方则将“韧性”更侧重于生命力、适应性、可持续的繁荣与转化能力。他们强调“乐”不是享乐,而是一种积极的、灵活的、化解困境、转化资源、预见风险、寻求和谐共生的文化心智模式。反方在比赛中着力拆解“苦难必然导致韧性”的逻辑,并论证“乐”的智慧如“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知足常乐”的缓冲机制、“和而不同”的包容策略如何能主动避免苦难、消解苦难冲击、甚至在顺境中为未来可能的苦难储备精神资源方都在论证谁才是韧性更根本、更核心、更可持续的源泉。正方价值是苦难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催化剂和压力源,没有它,文化的“韧性肌肉”就缺乏锻炼机会。韧性是“打”出来的硬功夫。反方则说明乐的智慧是内生的、主动的、具有预时也能保持健康活力,是韧性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反方常问:如果文化只有苦的淬炼,那它岂不是永远在被动挨打?乐的智慧赋予了韧性以主动性和生命力。自由辩中关于苦与乐的转化。正方强调“苦中作乐”恰恰是苦淬炼出的结果。反方则犀利指出:“苦中作乐”的能力本身,就是“乐”的智慧(如乐观、豁达、寻找希望)在起作用!没有这种内在智慧,苦可能只会导向绝望。反方成功地将“乐”从浅薄的“享乐”中剥离出来,将其建构为一种包含辩证思维(祸福相依)、心理韧性(乐观豁达)、处世智慧(和合包容)、转化能力(化苦为乐) 的复杂文化心智系统。见性和转化力的软实力。它让文化在苦难前具备“免疫力”和“修复力”,甚至在无大苦。决赛以中华文化的“韧性”更源于苦的淬炼/乐的智慧为题,双方围绕中华文化进行探讨,正方论证苦难不是文明的终点,而是淬炼韧性的熔炉。而反方就困顿中寻乐、于苦难中见趣的智慧,让中华文明柔韧延续进行讨论。正反双方抛出清末事例,举证苦难催生的不仅是生存的本能,更是反思与革新的力量。正方认为苦难淬炼出的韧性并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在废墟上重建。反方承认苦难磨练爪牙,巩固城邦。但通过对比中华文化于其他文化特点,中国人讲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乐的智慧在动荡中守住精神,让文化血脉不致在苦难中断裂,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双方观点碰撞下,更让我共鸣的是反四的总结,拳击手的例子印证了韧性的标准不是我能够承受多少苦难,而是总有一天,我们被苦难击倒,能够一次一次站起来的能力。我认为,时间长河下,我们永远会面对新的苦难,竹遇狂风会弯而不折,正是它顺势而为的弹性。而乐的智慧这份绝境中发现生机的能力,赋予了中华文明弯曲而不断的韧性。中华文明从诞生之初便与苦难共生。黄河泛滥、自然灾害、战乱频发构成了文明的“底色”。大禹治水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苦行驯服洪流,将“人定胜天”的信念刻入民族基因。苦难迫使先民在生存危机中迸发智慧,将痛苦升华为文明的基石。这些不可回避的“苦”(天灾、战祸、生存危机),是文明必须直面的现实。正是在不断应对、克服这些苦难的过程中,中华文明锤炼出无与伦比的底层生存智慧与抗压能力,这是被动环境下的主动淬炼。文明的跃升往往源于苦难的倒逼。秦朝统一六国的残酷征战,催生了郡县制、标准化度量衡等制度创新;近代鸦片战争的耻辱、辛亥革命的浴血,迫使中国打破旧制,引入现代科技与民主理念。正如青铜器需烈火淬炼成形,中华文明在苦难的捶打中完成自我革新。苦难并非目的,但它是唤醒反思、凝聚共识、驱动变革最强烈的信号。中华文明在苦难中孕育出的忧患意识与变革勇气,是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修正、推陈出新的关键韧性来源。“苦的淬炼”具有普适性和根本性: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决定其生死存续的关键节点(大分裂、大动荡、大危机),无不是依靠在苦难中激发出的求生意志、牺牲精神、变革勇气和深刻反思才得以渡过。“乐的智慧”更像是锦上添花或灾后抚慰,而应对、战胜苦难的能力(淬炼所得)才是文明存续的基石和韧性最坚实的体现。正方(澳科大)的核心观点是:中华文化韧性的本质在于“乐的智慧”。这种“乐”不是享乐,而是积极乐观的生活哲学(如“知足常乐”、“苦中作乐”)、灵活变通的处世态度(如“穷则变,变则通”)、以及包容吸收的开放精神。正是这种内在的乐观与变通,使中华文化在遭遇冲击时能适应、转化而非断裂,形成真正的韧性。他们以民俗节庆的延续、文化融合(如佛教本土化)等作为论据支撑。 反方(人大)则强调“苦的淬炼”是韧性的根源。他们认为,是历史上无数次的苦难(战争、天灾、外族入侵等)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反复捶打和考验。在应对和克服这些苦难的过程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被不断强化和筛选,从而锻造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延续性。他们援引历史重大危机时期的文化存续现象作为证明。整场比赛交锋激烈。正方试图解构反方的“苦难必然导致韧性”逻辑,指出没有“乐的智慧”引导,苦难可能直接导致崩溃而非淬炼。反方则质疑“乐的智慧”在深重危机下的有效性,认为过于强调“乐”可能忽视苦难的真实代价和磨砺作用。最终澳门科技大学获胜。个人观感,正方在立论构建上更清晰地定义了“乐的智慧”及其与韧性的直接关联,避免了将“乐”简单理解为享乐。在攻防中,他们更有效地拆解了反方“苦难自动产生韧性”的推论,并强调了“乐的智慧”在化解苦难、促成转化中的主动性作用。反方的论述虽然有力,但在解释“淬炼”如何必然导向“韧性”而非“断裂”时,略显被动。

这场比赛展示了高水平辩手对复杂文化命题的深入思考和拆解能力,核心分歧在于对“韧性”形成机制的理解:是积极内在的智慧驱动适应,还是外部苦难的压力被动筛选强化?双方都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文案撰写 | 刘婧老师

排版编辑 | 王陆畅

责任编辑 | 吴红雨

观后感 | 思明辩论协会辩论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