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设计教育新范式: 环境设计专业师生赴上海美术学院培训交流

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10


  20251031日上午,为探索数字时代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代表一行,前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简称“上大美院”)进行培训与交流,收获颇丰。



  上午,师生们参观了“2025上海美术学院本科课程案例展”。展览汇集了上大美院及九所兄弟院校在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前瞻性成果。上大美院研究生尹若涵同学为大家做了展览的讲解和介绍。其中,与我院环境设计专业方向相关的《城市更新与环境设计》课程案例,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该课程聚焦于复杂的城市空间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的城市中心环境改造中。其教学成果不仅展现了扎实的空间分析与设计能力,更体现了对社会、文化及技术因素的综合考量,尤其是在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为我院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照。


  观展结束后,我院教师团队与上大美院设计系副主任杜守帅老师、环境设计专业秘书周予希老师等骨干教师举行了深度座谈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的核心议题。


  杜老师详尽分享了上大美院在应对行业变革中的宝贵经验。首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打通大一各专业基础课,打破学科壁垒,着力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视野。其次,在备受关注的AI技术应用上,学院采取“鼓励探索,坚守底线”的策略,明确AI可作为辅助创意的工具,但绝不能替代设计师的核心专业技能。此外,面对就业压力和学校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上大美院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求变,计划通过整合专业、拥抱数字技术,积极向智能创新方向转型。


  在交流中,周老师分享了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真实项目”的经验,例如将上海城市微更新项目(如马桥镇老街改造、古美路社区景观提升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经费限制、与居民沟通等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远超虚拟课题的成就感与专业认同感。这一“以赛代练”、“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的模式引起了我院老师们的共鸣。

  此次培训活动意义非凡,不仅让我院师生近距离了解了顶尖设计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改革动向,也为我院未来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双方约定未来将探索更多合作可能,携手共同推动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

摄影:黄雨晨 夏文仲
文案:林琪






学生观展心得



上海美术学院展览参观心得

朱佳祺

当我步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展览现场,仿佛踏入一场艺术与思想交织的对话场域。本次展览展示了众多本校及其兄弟学校的美术课程课程设计,例如叙事工程、黑白肌理画等等,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与表达,既展现了美术教育的多元路径,也呈现了青年创作者独特的视角与思考。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一件名为《生长》的金属加工类雕塑,让我对材料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观展不仅让我直观感受到了不同创作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更启发我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要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与探索热情,既要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也要勇于突破思维局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




上海美术学院展览参观心得

颜肇璇

今日参观2025上海美术学院本科课程案例展,作为一名环境设计学生,我深受启发。

展览最突出的感受是“跨界融合”。无论是纯艺术的美学意境,还是产品设计的材料创新,都为我打开了新思路。我尤其关注到环境设计作品中对“叙事性空间营造”的探索,同学们将社会调研融入设计,让空间承载故事与情感,这让我认识到专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同时,产品设计单元对菌丝体等环保材料的实验性应用,为我提供了未来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整个展览作品的高完成度,也让我反思自身在项目执行与细节深化上的不足。

此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碰撞。它让我明确,未来的设计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更前沿的技术融合,激励我在专业道路上继续深入探索。





上海美术学院展览参观心得

卢蕾伊

我认为上美的课程展充满了创意和巧思,逛展像走进创意乐趣园,从雕塑素描到数字艺术,课程由浅入深十分清晰。学生把日常观察揉进摄像作品中,让普通日常的景色变得鲜活又有道理,让人感受到上美教学里的包容与力量。展品没有距离感,速写里的街巷、中国画堆砌的砖瓦,全是真实表达。能看到技法打磨的用心,更有年轻创作者独有的灵气,很打动人。


返回原图
/